
內地餐飲業掀降維戰 星級酒店擺攤求生 本港餐飲路在何方?
「39蚊蹄膀、39蚊半隻滷鴨、25蚊扎肉、68蚊3斤小龍蝦……」內地餐飲業掀起「外擺經濟」熱潮,連星級酒樓都打破傳統,將美食搬到街頭擺檔。杭州之江飯店近日推出外賣攤位,星級大廚主理,價格親民,開檔20分鐘即賣出200個大肉包,牛腱、沼蝦亦迅速售罄。食客大讚「懶人福音」,但亦有人憂慮反映市道低迷,「連大酒樓都要擺街邊,小店點生存?」
星級食府降格求生
過去,高檔酒店和酒樓依賴商務宴請和高端消費支撐營運,然而,在當前經濟形勢下,這類需求急劇萎縮。為求生存,許多星級食府不得不調整策略,從「堂食」轉向「外賣」甚至「擺攤」。例如,杭州的之江飯店,曾以其鑽級廚房和星級大廚聞名,如今卻在酒店入口處設立外擺攤位,開攤不到20鐘,200個大肉包便被搶購一空,牛腱和沼蝦更是早早售罄。飯店行政部張主任甚至親自上陣直播推介,首日營業額便達到6500元(人民幣,下同),有顧客花75元買到豬蹄、沼蝦等四款餸菜,直言抵食。
同樣,蕭山寶盛賓館也自今年4月起加入「外擺」行列,每日營業額穩定在15000元左右,儘管僅佔賓館總收入的2%,卻為員工提供了生計,並補貼了部分營運開支。這種「降維打擊」的經營模式,無疑是星級食府面對市場巨變,為求生存而做出的務實選擇。
「外擺經濟」背後的成本比拼
「外擺經濟」的崛起,不僅是市場策略的轉變,更是餐飲業對成本結構的一次重新審視。內地餐飲業之所以能迅速蔓延「2元麵包」、「2元燒烤」等「廉價模式」,關鍵在於其相對較低的租金成本和政府的靈活政策支持。許多城市鼓勵創業,提供優惠的場地租賃政策,甚至允許路邊攤位合法經營,大大降低了餐飲業者的營運門檻。內地的「小龍蝦一條街」和「燒烤夜市」等,都受益於此。
反觀香港,高昂的租金成本一直是餐飲業的「不能承受之重」。業主不願減租,使得許多小餐廳在疫情後難以回血,甚至連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都公開呼籲業主「隨行就市」減租。在高租金壓力下,香港餐飲業難以複製內地的「廉價模式」,即使是星級食府,也難以像內地同行那樣大規模地將「外擺」作為主要盈利模式。然而,面對內地市場的劇烈「內捲」,香港餐飲業或許也該思考,如何在自身環境下,發掘新的增長點,以及學習內地靈活求變的思維。
重審身份定位與品牌打法
「外擺經濟」的興起,促使傳統餐飲業態進行深刻反思。過去高高在上的星級食府,如今必須放下身段,更貼近消費者,重新審視自身的身份定位與品牌打法。這不僅關乎營運模式的調整,更涉及到品牌形象的重塑。
他們不再僅僅提供高端服務,還要兼顧大眾市場的需求,推出更親民的產品,甚至透過直播等新媒體手段直接與消費者互動。這種轉變不僅是為了增加收入,更是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尋找新的生存空間,並探索未來餐飲業的發展方向。
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
免責聲明: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、招攬或邀請、誘使、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,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,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,概與本公司無涉。投資涉及風險,證券價格可升可跌。